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我院《观石读史》课程组顺利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途径与网络课程教学沙龙研讨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8
浏览次数:1054

2019517日,由我院主办,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的“探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转化途径与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的教学沙龙,在王城校区文旅学院212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教学沙龙由我院《观石读史》课程负责人唐凌教授主持,课程组主讲教师李天雪教授和江田祥副教授分别作主题发言,课程组彭家威、钟珂二位老师,文旅学院的付延慧、袁俊杰、沈继松老师及本科生共30余人出席了此次教学沙龙。

沙龙伊始,主持人唐凌教授介绍了本次教学沙龙的主旨,围绕着《观石读史》网络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分享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与心得感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首先,李天雪教授分享的主题是“混合式教学见面课的组织”,从混合式见面课重要性的认识、混合式见面课的难点和突破,以及自我角度的优化建议三部分进行了分享。李天雪老师认为混合式教学具有更新的灵活性、互动的及时性以及育人的贴近性三个特点,这也体现出了网络课程授课的难点,如在增强学生参与度、师生共同学习和授课时间掌握等方面。李天雪老师还认为一方面应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注重授课讲稿的完善,将讲稿与授课大纲配合使用;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的关联性,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调动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积极性。他最后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也是对老师提出的一项挑战。在这个模式的运行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组织与直播团队的沟通合作,以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江田祥老师主要从两个角度分享了《观石读史》课程的教学经验:第一是石刻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转化途径。通过展示近三年《观石读史》课程选修学生的优秀课程作业,总结了石刻资源的开发与转化途径:石刻文化的研究、石刻解说词与文创设计、石刻文化产品开发三个方面,并强调要突出石刻文化内涵的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当代石刻的解读。第二是分析网络课程的学情。通过统计分析《观石读史》网络课选修人数和学生网络提问内容,认为此课程学习效果的反馈体现在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对石刻解读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和课程所传递的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方面,总体反馈效果良好。

紧接着,2015级历史专业三位本科生积极发言,陈嘉怡与陈凤月同学分享了運用与碑刻相关的毕业论文心得,她们认为碑刻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研究碑刻重在解读碑刻,要解读碑刻中的非文本信息、分析碑刻所涉及的社会人群关系。韩竞铖同学对开展《观石读史》课程提出了一些建议,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回自己家乡寻访石刻资料,这样的探索既可增强学生参与性,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点。

最后,唐凌教授进行了总结,回顾《观石读史》网络课程建设历程,他认为此次教学沙龙活动对《观石读史》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研讨,为日后网络课程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他指出网络课程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对于教师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网络课程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门“课程”,而应该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团队、若干群体和一系列的运营组织活动;网络课程的建设完善是一个师生共同互动的过程,需要各位主讲教师、学生、运营团队各个方面的配合与互动,未来建设之路漫漫,还须共同努力。

(《观石读史》课程助教徐晶供稿)


唐凌教授主持沙龙

李天雪教授分享混合式见面课的组织成效

江田祥副教授分享《观石读史》课程的教学经验

学术沙龙现场


学生運用与碑刻相关的毕业论文心得分享

友情链接

广西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20 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地址:广西桂林市秀峰区王城1号 院办电话:0773-2804985
纪委电话:0773-2802148 纪委邮箱:wlxyjw@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