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开拓知识面,帮助学术积累专业相关技能,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学术活动月邀请到了敦煌研究院赵晓星教授为学生带来了“敦煌文化的新面孔”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于5月28日晚19:30王城学术报告厅开展,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及历史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
赵教授从敦煌的概况、文化价值及与新媒体三个方面入手展开讲座,重点讲解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情况。敦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不仅是东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宗教、文化何知识的交汇处。此外,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也符合佛教清修地的要求。
敦煌莫高窟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北凉时期。北凉三窟是集禅修、礼拜、讲经说法为一体的完整石窟群。北魏时期,彩塑特别注重面部微笑的表情,展现出一种平静、喜悦的情态。发展至西魏,敦煌中各类作品呈现敷色浓丽的西域风格与色调,清新的明朗风格谐调并存于同一石窟。为获得更多受众,莫高窟也吸纳了更多民间信仰的因素,吸收了众多传统的神兽、神像元素。唐代时期,莫高窟的艺术风格迎来了一次转变。佛像整体较为华丽,至盛唐时,彩塑与壁画形成绘塑结合的典范。与此前塑像追求沉思静穆的神性相反,这时的作品逐步在佛像、菩萨像上追求生动的人性,更多表现现实社会的真情实景。中唐时期,壁画更追求整体感和雄浑气势,画风向结构严谨、工整、纤巧转变,被称为“小清新时代”。
赵教授也提及,随着科技发展,敦煌研究院发现,传统的展览、讲解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游客对于敦煌奥秘的好奇。因此,敦煌研究院利用科技手段,推出“数字敦煌”资源库,并实现了全球共享。此外,敦煌研究院也推出了户外展示游览技术,让游客们在莫高窟外就能欣赏洞窟内的景象。
同时,敦煌研究院努力讲好敦煌故事,利用数字媒体打造独属于敦煌的品牌,推出了岁时节令、字在敦煌、趣敦煌等专题系列作品,在讲解敦煌文化历史的同时,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促进了其文化传播。
本次讲座是对敦煌莫高窟的一次历史追溯,也是对敦煌莫高窟如今发展状况的介绍。历经时代变迁,敦煌莫高窟在焕发生机的同时也向人们发出求助信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当学好基础知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敦煌的文化延续永远。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文/叶琳 摄/罗程倩)
赵晓星研究馆员担任主讲嘉宾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