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图片

【媒体文旅】《桂林日报》专访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江田祥

作者:蒋菲
发布时间:2022-03-20
浏览次数:216

        3月8日,《桂林日报》第8版刊发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江田祥专访《做活灵渠水运、水利和水文化》。江田祥教授围绕灵渠特有的“水”元素,就如何推进灵渠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谈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推进灵渠的保护和开发。一是提取“渔火”元素,打造文化符号;二是深化人文底蕴,挖掘历史人物故事;三是整合流域文化资源,开发研学实践路线。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围绕“水”元素 做活灵渠水韵、水利和水文化

                                 江田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博士)

      作为历史研究者,我认为灵渠未来的保护与发展可以抓住“水的纽带”,从水韵、水利、水文化三方面入手,做活灵渠这一渠春水。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可以说,灵渠因水而“灵”,它的保护和发展不能离开水。可以添加“渔火”这个文化符号,灵渠上的“渔火”、灵渠附近的打渔村,都可以成为“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此外,我认为还可以借助灵渠历史剧,强化灵渠这个文化IP形象。把秦汉以来围绕灵渠而展开的重大历史故事以现代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演绎。同时还可以放大灵渠的“名人效应”,像柳宗元、李商隐等历史名人都曾经经过灵渠,挖掘文化名人与灵渠的故事。

      我们还可以对兴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灵渠不仅仅局限于一渠,而是与它的所在地有着密切的历史人文关联。通过举办一系列的非遗文化节庆活动,丰富灵渠游览的内涵。

最后,建议灵渠的保护与发展要加强与湘桂古道沿线古迹、古村落的联动,走廊的联动,像严关、陡军文化,都与灵渠有着密切的联系。

      灵渠于2018年成功跻身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建议专家学者、政府加强对兴安地区水利资源的调查,充分挖掘灵渠水利灌溉遗产背后的历史故事,甚至可以开发一条水利灌溉的研学实践路线。

原文链接: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rbpc/glrb/20220308/Articel08001NR.htm

 

     报道截图: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0 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广西桂林市秀峰区王城1号 院办电话:0773-2804985
纪委电话:0773-2802148 纪委邮箱:wlxyj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