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上午,在我院王城校区学术报告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梁占军教授受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以“理解区域国别学:世界史视角”为题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徐毅教授主持。我院师生共100多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梁占军教授从区域国别学的概念切入,指出根据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学科目录,已经将区域国别学纳入交叉学科一级学科目录,可授予历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学位。目前,外国语言文学对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响应积极活跃,虽然具有外文语言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学科短板。在此基础上,梁教授将区域国别研究概念定义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认为区域国别研究不仅仅是构建或单纯的散碎理解。广义的国别区域研究泛指以国家或区域为单位,针对国情和域情展开的全方位、多角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文化等领域,核心是针对域外国家和地区知识体系的获取与建构;狭义的国别区域研究则是指针对特定国家或区域的特殊国情或域情开展的应用性研究,包括国家和区域治理方面的战略性研究、针对突发事件的对策性研究、围绕热点进行的信息类研究以及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基础性研究,其重心在于对域外信息的获取与利用。
在区域国别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上,梁教授认为,历史与现实的转换是硬币的两面,今天的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但这只是单向的转换。在此视角下,区域国别学与国际关系史研究较为紧密。我们通常注重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而忽视了历史上的国际关系研究,这与区域国别学研究是相重叠的。因此,历史学对区域国别学研究有一种巨大优势,况且历史学下本就有区域国别研究的二级学科。历史学应以国家战略高度的新兴学科建设,发挥历史学的优势,将历史的脉络与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为区域国别学的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
关于世界史如何参与到区域国别学的研究中的问题,梁教授给出了两个建议,即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其中人才培养是关键,要着重培养研究素质与应用素质复合的“双复合型人才”。梁教授从实际运用出发的角度,提出了三个人才培养要求。首先,应精通所研究国家的语言,实现跨文化交流;第二,要通晓对象国家的历史文化;第三,要有家国情怀与学术志向。最后,梁教授指出,当下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力求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投身新兴的区域国别学学习研究,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意犹未尽,学术交流互动,气氛热烈。讲座在我院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讲座开阔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文:蒋平凡、李叔文/图:闫姝含)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