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化我院师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解,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水平,2025年10月23日下午,我院在王城校区学术报告厅举办“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看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世愉研究员主讲,学院中国史学科负责人蓝武教授主持,学院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
李世愉先生首先从土司制度的基本内涵切入,系统梳理了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管理机制。他指出,土司制度以世袭地方官形式将少数民族首领纳入中央行政管理体系,体现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制度实践。在深入剖析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时,李世愉先生特别强调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方面的积极意义。他指出,土司制度为西南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与身份认同提供了制度条件,促使该地区成为历史上我国民族关系较为稳定的区域之一。他从“制度—文化—认同”三重维度,全面阐释了土司制度在推动边疆与内地联系、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所发挥的历史纽带作用。此外,李世愉先生进一步提出,土司朝贡不仅是政治隶属关系的象征,更是增强西南少数民族对中央政权认同感的重要仪式性活动;土兵征调机制则促使西南各民族在共同守边御敌的过程中,深刻体认到彼此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现实。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土司制度的研究方法、史料整理及其在当代民族政策中的借鉴意义等问题踊跃提问,李世愉先生一一予以细致解答,现场交流深入,反响热烈。
本次讲座内容翔实、视角新颖,为师生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建构过程提供了重要启发,也进一步拓展了我院师生在边疆史、民族史等领域的学术视野。学院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继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为师生们搭建开拓历史研究视野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学院学科建设与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李世愉研究员主讲

同学们积极提问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