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传统民歌走进大众生活,让人们感受到旋律中的人性,11月22日晚“独秀大讲堂”之“文化与人性—中国民歌的诠释”于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城演艺厅开讲。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闫若楠博士为大家进行演讲,学院2019级学生参加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中,闫若楠老师围绕民歌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民歌的精神符号本质、民歌的教育规训功能、民歌文化的传承、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这五个内容,开展了一场生动的讲座。在正式讲解开始前,闫老师播放了彝族海菜腔,陕西信天游脚夫调,内蒙民歌调动了整场讲座的氛围,并由此引出了民歌的内涵与基本类型。与此同时,闫老师一展歌喉,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到了不同民歌的魅力。接着老师从身边的民歌入手,给大家播放了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插曲,讲述其中体现的广西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闫老师还播放了阿瓦尔古丽、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种类的代表曲目,从其特征、表达内涵入手,对不同类型的民歌进行了细致讲解,强调了民歌的地域性及与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此外,闫老师也阐释了民歌学习的教育自觉,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闫老师用两首旋律悠扬的民歌和《我和我的祖国》结束了本次讲座。整场讲座气氛活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
民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口述史、“活化石”,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的体现。其中蕴含的艺术内涵,民族精神及情怀都值得大家去学习。相信本次讲座能激发学生们对民歌的兴趣,能用心去体会民歌中的深远意味,感受不同民族人民在每个时代的生活状态,为民歌的传承做出努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叶琳 摄/叶琳)
讲座现场
学生仔细聆听
主讲人闫若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