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2021年7月9日至2021年7月14日前往广西南宁、玉林、桂林等地开展以“睦邻友好·21世纪中越民间交流调查研究——以广西地区为例”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1965年4月-1973年8月为援越抗美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中国向越南提供包括军事部队、战略物资、医疗救援在内的各项援助以抵御美国武装干涉,中国战士们肩负祖国和人民的使命奔赴他乡抛头颅洒热血。由此,越南人民铭记于心,为中越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1世纪,中越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民间的友好交流更为频繁,当年战争的亲历者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推进中越关系友好发展,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悄然的离世,对于这段历史的抢救迫在眉睫。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联系多名援越老兵以及参与中越民间外交的同志进行访谈,希望更多更全面的搜集中越民间外交的口述史料,在补充国家重大历史事件资料的同时,推动中越“同志加兄弟”的革命友谊将走向更好的明天。
【做好充足的准备】
7月8日下午,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前往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与指导老师商讨暑期调研活动注意事项。在会议上,实践队员们仔细讨论了中越之间的交流背景以及调研采访的采访提纲等等。会议上指导老师除了讲述调研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外还跟队员们强调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安全问题,队员们收获颇丰。晚上,“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召开小组会议,详细安排了此次假期实践采访的工作安排以及分工,对采访提纲进行了重新的讨论,在会后,对假期实践所需要用到的材料进行重新检查,做好充足的准备。
【深入调查进行时】
7月9日上午,“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分为两组开展此次的调研,其中一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桂林市尧山附近越南友人墓进行祭扫活动。在祭扫前,由原广西师范大学越南学校纪念馆首任馆长阮忠元向调查小组成员介绍桂林市越南友人墓的由来,通过祭扫越南友人墓,进一步了解中越历史,缅怀故人。
“与子同袍”调查小组的另一部分成员于7月9日下午抵达南宁市并对援越老兵黄伯秋先生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黄老先生介绍了他在参加援越抗美战争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前往越南访问等事件,调查小组与黄老先生的交谈让队员们对中越民间交流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与子同袍”调查小组还在南宁本地以及前往玉林等地对有过援越经历的老兵以及参与中越民间外交的同志进行采访。
此次实践活动的调查形式主要是以史料为基础,口述记录为主要方式,影像作为补充,三者相结合的方式。经过走访调查,采访到6位在援越抗美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以及参与中越民间外交的同志,获取的影像、音频资料时长为600余分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口述史料。
【听老兵口述红色故事】
在此次调研中,“与子同袍”调查小组有幸采访到了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援越抗美战争老兵黄灼仁先生。7月12日上午,“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在广西大学对黄灼仁先生进行采访,陪同黄灼仁先生前来的家人携带了一个大大的行李箱,箱子里装满了黄灼仁先生的勋章、奖状、纪念品等等,让小组成员接触到了满满的“荣誉”。
在采访过程中,黄灼仁先生讲述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讲起年轻时的战斗经历,黄灼仁先生时而面色凝重,时而眉开眼笑,生动形象的红色故事更仿佛把调查小组成员带到了当年那场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中。过去,只是从书本上和影视中看到的战斗故事,如今听当事者亲口讲述,小组成员们都感到格外激动和震撼。
援越抗美不仅是中国和越南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世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段历史逐渐被尘封,那些历经战火的老兵也在悄然离世,或许后辈能够从书籍或是影视剧中感触,但是凡此种种都比不上那场战争中幸存者的亲口描述,他们也迫切希望后辈能够铭记历史。本小组通过寻访如今还健在的援越老兵以及参与中越民间外交的同志进行访谈,希望更多更全面的搜集中越民间外交的史料,探寻21世纪中越民间交流。
(文/龚奕云 图/吴绮婷 龚春玲 张馨文 )
“与子同袍”调查小组前往友人墓祭扫
黄灼仁先生物件展示
小组成员与黄灼仁先生及其夫人邱梅英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