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八)】探秘三峡皮影,非遗传承还看今朝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三峡皮影调研团队赴重庆巫山开展调研活动

时间:2021-08-16浏览:10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已成功达成,但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平均依旧是新时代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应着眼于西部经济开发驱动。重庆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而作为重庆市实现脱贫摘帽的地级县之一——巫山县,拥有着流传悠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三峡皮影。脱贫致富的同时,如何结合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经济,这一问题仍有待解答,精准扶贫与非遗传承的故事正在持续上演中……此次暑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三峡皮影调研团队抓住机会,于7月30日奔赴重庆市巫山县,探秘三峡皮影的前世今生,期冀以行动传承传统文化,助力脱贫振兴。

        巫山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巫郡,历史上巫文化、巴楚文化、神女文化交相辉映。“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名诗名赋,说的就是这里。皮影戏来源于古代人民的实际生活,由民间剪纸而来,起源于西汉,北宋被传入三峡,在巫山一带已有千多年的历史。三峡人为喘息繁重的劳动,以皮影戏娱乐生活,抒发情感,不断发展,了皮影戏。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首先来到了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这里有许多的研究中心,还设有几个非遗展厅,资料图书馆中保存着许多关于三峡皮影的文献记载。在这里,团队成员了解到,巫山皮影戏的发展到了现代几乎临近濒危,如今仅在历史文化丰厚的巫山县骡坪、楚阳一带可见。与此同时,重庆市及巫山县有关部门及人员对巫山皮影的保护与传承也高度重视。团队成员通过致电巫山县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电话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抢救和保护三峡皮影等民间艺术,巫山县就对县域内的民间艺术进行了全面普查,先后编印了《巫山县歌曲集》、《巫山县民间故事集》、《巫山县民间舞蹈集》、《巫山县民间器乐集》等,其中收录三峡皮影30多首。近年来,巫山县也为加强对三峡皮影的抢救和保护做出了许多努力,如:第一、制定和确立三峡皮影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目标。第二、着力实施对三峡皮影的保护措施。这些文献书籍、政策规划都对保护巫山皮影起到了一定的有效作用。

        之后团队来到了巫山博物馆。到达之时,馆内正上演着《杨宗保大战穆桂英》,表演者是同心班班主何仕红先生。巫山皮影戏的表演内容多为前朝、后汉历代古人的活动以及神话故事和脂粉风流之类,尤以唐朝薛家将、北宋杨家将等剧目最受欢迎,馆内常演的剧目有《薛仁贵征西》《杨家将》《穆桂英挂帅》等。

        何仕红先生现在是巫山三峡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告诉团队成员, 2021年初受疫情影响,皮影戏在年前的表演全部取消;同时由于皮影戏有关演艺团队或外出打工导致皮影戏停演,或家中出现丧礼之事外人需进行回避,年后几个月的演出次数几乎减少至无,最近几个月才有所好转。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扶持力度加大,三峡皮影作为三峡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在得到了更多的出场表演机会,宣传力度也加大了。

        此次三峡皮影调研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寻找巫山三峡皮影流变的千年沧桑,致力于探寻巫山三峡皮影留存的传统文化内涵,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合实地调研,探索鄂西渝东文化资源致富之路,创新区域特色文化发展传播新形式,挖掘巫山三峡皮影文化深层造血干细胞,实现文化资源经济变现,为三峡皮影的发展建言献策,探索如何让三峡皮影走出三峡,推动三峡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人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需要,为县城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走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助推新时期巫山县文化致富新发展。同时,从精准扶贫视角下出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团队成员也探索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变现、文化脱贫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可以复制与模仿的理论与实践方案。

(文/邓诚馨 摄/董丽珺 周亚)

团队成员参观研究院非遗展厅

团队成员观看巫山博物馆皮影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