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珍藏历史精华。为帮助学生加深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于10月15日下午在第一教学楼举办“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专题知识讲座。本次讲座由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心副部长潘雪枚教授受邀主讲,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50人参与讲座。
非遗是什么?潘雪枚教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个舶来词,其表现为无形的、不可确定形状的、非物质的,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才被定义为我们所熟知的知识、技能等文化传统与文化作品和场所、艺术实践等。她指出,非遗具有四要素:世代传承、社区和群体、互动和再创造、认同感和持续感,每一项文化的背后都是历史与时间的积淀,因而更需要被看见、被认同。她认为,非遗不应该只浮现于书本之上,它应该是实践的、可见的、可参与的,非遗的传承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来实现和体现,它不仅仅是某种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其本身。正如潘雪枚教授所说:“非遗是活态的、延续的,是世代传承的。”它的存在与延续都需要有受众的欣赏与分享。
在讲座的末尾,潘教授重点介绍与展示了一些非遗场所与手工艺技术,一张张精美的图片让在场的学生们都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互动交流期间,学生们踊跃举手提问发言,潘雪枚教授也一一为其耐心地解答,解决了学生们的疑惑,在气氛热烈的师生互动过后,本次主题讲座圆满结束。
据了解,桂林现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4项,区级保护名录84项,市级与县级分别为207与600余项。因而本次非遗知识讲座对同学们来言可谓意义重大,既让大家体会到非遗项目绝佳的技艺,也更有利于坚定同学们的文化自信,提高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是关键,也是根本,相信通过此次讲座,能涌现出更多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新贡献的力量,为一族文脉的赓续打下根基。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文/卢婷 摄/卢婷)
潘雪枚教授主讲
学生进行提问
江田祥老师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