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痕百道成就好绝活,团扇一把承载大文章。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林团扇文化,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活力,增进学生们对优秀传统技艺的了解,11月5日15:00,我院在王城校区第一教学楼102教室举办“桂林非遗说”系列讲座第四讲——“桂林团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专题讲座。《圆竹剖丝团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桂林集扇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可人受邀主讲,讲座由文化产业管理系任课老师沈继松主持,学院师生120余人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黄可人老师结合丰富的史料与图画,带领学生们追朔中国扇子的演变历史。她说,早在殷商时期便出现了五明扇。它作为古代仪仗所需障扇的其中一种,象征了帝王之威仪,后经数千年沉淀和沿革演变,扇子家族已发展为几百种门类。随后,黄可人老师采用诗图结合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扇子在形制上的分类。在她的引经据典中,“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的平扇与“轻轻褪入香罗袖”的折扇呈现出不同的扇面艺术,其典雅的文化魅力深深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
黄可人老师还介绍了扇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不同内涵,除了取风、驱虫、蔽面等基本物用功能,精雕细琢的扇子还能够提供视觉享受与把玩乐趣,辅助各色艺术形象的塑造,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在黄可人老师的徐徐讲述中,学生们了解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融的民间工艺美术瑰宝——桂林团扇的传承与创新之路。桂林团扇,历史悠久,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黄客人老师以详细的图文介绍了圆竹剖丝团扇制作技艺,工序细致而复杂,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工匠的敬佩之情,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们对团扇制作的兴趣与了解。她指出,为了提高团扇的受众、扩大生产,针对扇子的扇面、制作工艺、材质和功能四大方面,公司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改良,极大地丰富了团扇文化创意产品种类。黄可人老师现场展示了部分产品,有结合苗绣、扎染、壮锦技艺设计的华美扇面,有微缩扇形名片,有团扇小风车……在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下,团扇文化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用刷子将扇面贴合,这样做好的扇子才平整。”黄可人老师和几位特邀嘉宾手把手带领现场的学生们一同制作了团扇,搭建起团扇与青年学子之间的桥梁,让团扇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深入人心。到此,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通过黄可人老师的生动讲解和现场演示,同学们提高了文化素养、审美意识与创新意识,增强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尖芳华的背后是工匠们的坚守、创新与行善,相信经过本次讲座,更多文旅学子们将接棒传承团扇技艺,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活力。
黄可人老师讲解桂林团扇制作技艺
精美团扇展示
学生现场制作团扇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文/2020级文化产业管理团支部 邹玲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