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蓝武教授在2024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班主讲《中国边疆史地专题研究》公开课。本次公开课采用线下形式,侧重围绕“改土归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聚焦西南边疆治理与民族交融历史,为2024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带来了深度学术分享。
公开课上,蓝武教授以“历史—地理—现实” 、“政策演变—社会整合—现实镜鉴”为三维分析框架,结合自身对广西土司遗址与土司碑刻开展实地考察调研时的所见所闻,通过历史实证与现实关照的结合,重点梳理了改土归流从明朝洪武年间试点到雍正时期大规模推行的历程,全面阐释了从“以土官治土民”到中央派流官直接治理的转型逻辑,系统解析了改土归流这一延续数百年的边疆治理实践,揭示了古代边疆治理政策对当代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深远影响,特别强调改土归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深刻剖析了改土归流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历史逻辑与内在关联。
蓝武教授在总结时强调,边疆史地研究既要重视研读文献,也要走进历史现场,才能揭示边疆与中原共生共荣的历史逻辑,为当代边疆治理提供历史智慧。他指出,改土归流所体现的“大一统下多元共生”治理智慧,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同学们纷纷表示,课程通过具体的主题案例与实物例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可感;同行学者也认为,这种将制度史研究与当代命题相结合的视角,确实为边疆治理史研究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法。
(文 黄誓美/图 劳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