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田野工作坊顺利举行

作者:葛文强
发布时间:2024-11-26
浏览次数:10


为推进中国史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2024年11月17日,我院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历史地理田野工作坊。本次工作坊沿着海洋山—灵渠—古严关—三街古镇这一路线,开展了桂林历史地理田野考察,考察队伍一行共有16人,包括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孙涛、鲍俊林、杨霄、戴佩娟、王静5位老师,我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江田祥、刘超建、叶先闯3位老师,以及历史地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研究生8人。

上午8点半,工作坊队伍从市区伏波山出发,经过近一小时的车程,来到了田野工作坊第一站:灵川县海洋山。在202省道东侧有一座小山,在秋风中略显萧瑟,这便是号称“湘漓同源”的海阳山了。在海阳山脚,师生们一同观摩了海阳山简介与摩崖石刻,江田祥老师简要介绍了海阳山的历史,并着重讲解了一方南宋静江府学教授陈邕撰写的摩崖《海阳山灵泽庙之记》。山脚最里面有一处石洞,洞口镌刻着“湘漓二水之源”六个大字,此处一直被认为是湘、漓二水的源头,也是乡民祈雨祭祀的重要场所。因秋冬枯水季节,现在洞内只有少量泉水。随后,队伍考察了山路与山脚的灵泽庙。

工作坊师生在“湘漓二水之源”前合影

田野工作坊第二站是兴安县灵渠。灵渠始建于秦朝,如今是中国古代边疆水利的代表性工程,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工作坊特别邀请到了兴安县从事灵渠研究多年的陈兴华老先生,他曾于1980年代在复旦大学进修过两年。从灵渠正门开始,陈先生热情地为考察队伍介绍了灵渠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在四贤祠内介绍了灵渠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四位先贤: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以及四贤祠前古树吞碑的奇特景观、历代碑刻等。

考察队还考察了灵渠最重要的设施:大、小天平,铧嘴与南陡,以及飞来石。上游来的海洋河被铧嘴一分为二,经大、小天平被分别引入南北二渠,北渠水汇入湘江,南渠水蜿蜒三十多公里汇入漓江,灵渠由此成为一条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水道。溯海洋河南岸前行,工作坊师生们在清代鄂昌所题“分水亭”石碑前,仔细查看了碑刻文字,并就碑刻上的两方印章内容展开了讨论。随后,考察队伍调转方向,沿着南渠秦堤而下,考察完飞来石及上面的摩崖石刻,就结束了上午的考察之旅。

工作坊师生在灵渠合影

午饭后,工作坊队伍驱车前往第三站——兴安县古严关。在兴安县西、繁忙的衡友线偏北位置,古严关静静地矗立在两山之间。这一古老的关隘整体由青石包裹,考察队伍首先登上严关,站在严关上面,感受到来自东北的寒风呼啸吹过,依稀可以想见历史上发生在这处关隘的交流与冲突。在关隘西侧的石壁上,有北宋、南宋至民国时期的多处摩崖石刻,山脚也竖立着一方清雍正二年的碑刻,工作坊几位老师一同研读交流了这一碑刻存在的问题。

工作坊师生在古严关前合影

天色渐暗,秋风渐起,工作坊队伍来到最后一站——灵川县三街古镇。三街古镇是唐宋至民国时期灵川县治所在地。考察队沿着三街镇街道自西向东一路探寻,在道路旁发现了灵川县志所记载的义井,在村民房舍前发现了几块裂开的碑刻,经过询问村民、辨识碑刻文字,并与《灵川历代碑文集》等资料对照,确定此碑是民国时期灵川知县陈美文撰写的《批示三街东街平民普济义仓简章》,但这个东街义仓遗址早已不存。在三街镇最东面的江畔,残存着东胜门遗址,这是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灵川县志》记载,东胜门为灵川县城五座城门之一,因明时县医学训科陆汉力率领乡民打败匪徒,保得一方平安,故得名“东胜”。东胜门原为双拱城门,现仅存外拱,城门上的建筑也已荡然无存。

考察完东胜门,已经到了日落时分,夕阳照在古镇的新旧建筑上,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感交错显现,给人无限的遐想。虽然古镇尚有多处古迹尚未来得及考察,但因时间的限制,考察队不得不带着意犹未尽的心情登上了返程的汽车,圆满结束了此次历史地理田野考察。

这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我院历史地理所联合举行的首次历史地理田野考察,双方在田野考察中相互学习交流,受益匪浅,期待未来能继续举办历史地理田野工作坊。

友情链接

广西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20 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地址:广西桂林市秀峰区王城1号 院办电话:0773-2804985
纪委电话:0773-2812961 纪委邮箱:wlxyjw@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