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协办的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广西桂林召开,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文博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加此次盛会。会议开幕式由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马焕灵主持。
会议开幕式现场
广西师范大学林国庆副校长对与会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强调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的建设要重视“三个发展”。其一,内涵发展,全力夯实学科根基。坚持教学与产业结合,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形成产教密切融合的办学模式,主动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文物工作。其二,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取得突破。自2007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点以来,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文物专业博士点的获批,将进一步推动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的发展。其三,合作发展,共同促进学科繁荣。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与广西师范大学签署共建“文物学科”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在科研协作、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林国庆副校长致欢迎词
全国文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温睿在致辞中结合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特性,强调了文物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依托地缘优势,以面向边疆民族地区文物工作为出发点,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办学特色鲜明。
全国文博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温睿致辞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在致辞中提出,广西师范大学立足华南及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全国,走向东南亚,致力于培养华南、西南地区及东南亚早期文明研究、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交往交流交融史、文物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文物专门人才。“学所对接”“学馆对接”“学企对接”办学模式成熟,希望日后能加强合作,共促发展,创新文物人才的培养模式。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韦江回顾了自治区文博机构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的历程和成效,包括第一个自治区文物局与高校共建的考古科研机构“华南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广西隆安娅怀洞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的获得,自治区级示范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等。以这些机构、基地作为合作平台,自治区文博机构和广西师范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在相关领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下一步,自治区文旅厅将继续与广西师范大学一起,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文物学科,推动广西文博事业的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自治区文物局局长韦江致辞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教授以视频形式为本次大会致辞,霍教授就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要秉持国家文物局所倡导的“大考古”的概念,把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甚至宣传利用等统筹起来发展文物专业。此外,与北方相比,南方的资源禀赋有自身的特点,广西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的各个阶段,都有丰富的考古遗存和文化资源,应善加利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起源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南方地区等资源培养人才。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霍巍致辞(视频)
开幕式上,广西师范大学文物专业博士点揭牌仪式,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共建“文物学科”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顺利举行。
广西师范大学文物专业博士点揭牌仪式
共建“文物学科”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就文物学科发展进行了主旨报告。西北大学孙满利教授、北京化工大学马清林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彭长林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汪常明教授、厦门大学葛威教授、暨南大学熊增珑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吴双副教授依次对各校文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进行分享。
与会专家主旨报告
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形势下文物学科发展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创新”“如何根据各校自身特点优化文物学科培养方案”“寻找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发展的突破点”三大议题进行了圆桌研讨。
广西师范大学宋树祥副校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对研讨会进行总结。宋副校长指出,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文物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充分分享了各自的建设性意见与研究心得,进一步拓宽了学科交流的渠道和平台。通过此次会议,广西师范大学文物学科得以与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深入沟通,进一步汲取兄弟院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为未来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文物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动力。
圆桌研讨会
宋树祥副校长总结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