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部分乡村仍面临文化断层、人才流失、人口老龄化加剧等现实难题。2025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乡建”实践团队,围绕1942-1944年梁漱溟在桂林探索的“文化自觉型”乡村教育路径,赴桂林穿山街道、雁山片区等地开展为期半月的实地调研。
为精准还原历史场景、挖掘乡建思想内核,实践团分区域、分主题开展深度走访与史料考证。在穿山街道,成员对照历史地图寻访梁漱溟当年举办乡学的旧址,仔细勘察建筑遗存细节;在雁山园,团队聚焦园内与梁漱溟相关的碑刻、院落,结合地方史志考证其开展乡村教育研讨、召集乡贤议事的历史场景;登上明月峰后,成员们沿山间步道细致搜寻,最终在明月岩岩壁上找到梁漱溟先生当年留下的手迹,通过拍照、文字转录等方式留存资料,并结合史料解读手迹背后的乡村教育理念。同时,团队还前往桂林市榕湖图书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系统查阅1940年代桂林地区乡村教育相关报刊、政府档案及梁漱溟著作手稿等文献,重点梳理“抗战教育基因”中的红色文化内涵,整理其推动汉、壮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践案例。
截至调研结束,团队已收集多份一手资料,撰写完成1份近3万字的调研报告、1篇学术论文初稿,并形成涵盖“红色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融合”“传统伦理现代转化”等主题的典型案例汇总。下一步,团队将继续深化调研成果,计划对接桂林市文旅部门、穿山街道办事处等单位,推动历史智慧转化为文化兴村的具体实践路径,助力当地打造“乡建文化研学”“等特色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动能。
团队成员在明月峰上的合影
团队成员在广西省立艺术馆
团队成员在榕湖图书馆查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