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至21日,我院在王城校区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南方史学工作坊,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为“流域史与水域史”。工作坊由我院主办,由历史地理研究所、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广西历史地理研究会、《南方史学》编辑部承办,汇聚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术月刊》杂志社、云南大学、西南大学、宁夏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漓江出版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围绕着流域史与水域史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交流。学院领导颜小华教授、蓝武教授及历史系部分老师、学生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在开幕式上,学院党委负责人颜小华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与历史学科建设情况。开幕式结束后,分别是紧张而充实的课题汇报与学术报告环节。课题汇报环节由我院蓝武教授主持,本次工作坊召集人江田祥教授汇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桂江流域环境、社会与文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及有待完善的内容。
上午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周奇编审主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王长松研究员的报告《明清京杭运河士人游历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沿线士人游历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展示了京杭运河沿线士人游历的丰富图景,并探讨了其对文化交流、地方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潘威教授的报告《<历代黄河移徙图>的初步研究》,深入剖析了历代黄河河道变迁的历史背景、原因及其影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吴朋飞教授的报告《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黄河尾闾新景观与地方社会适应》,详细论述了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后,黄河尾闾地区新景观的形成过程以及地方社会如何适应这一巨大变化。评议人分别为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李研宇、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李新贵教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马剑教授。
上午第二场学术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向静副教授主持。西南大学马剑教授的报告《水患与“匪患”之间的双城记:清代陕南五城迁治研究》,探讨了清代陕南地区水患与匪患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宁夏大学李新贵教授的报告《黄河古地图叙事研究》,阐释了黄河古地图的叙事模式与绘制主题,为与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解读黄河历史的方法。我院赵欣教授的报告《西方人对北部湾的地理考察与相关记述研究》,介绍了近代西方人对北部湾地区的地理考察档案、内容和记述情况。评议人分别为我院侯彦伯老师、河南大学吴朋飞教授、我院江田祥教授。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西南大学马剑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向静副教授的报告《名荐天朝:明代抚河流域旌义家族的生存策略》,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深入剖析了明代江西抚河流域家族如何通过“义行上达天听”的策略实现生存与发展,揭示了地方家族的生存智慧。我院邓永飞副教授的报告《历史时期长江清浊问题再探讨》,检讨了前人论证不同时期长江清浊变化的史料,认为历史时期山地垦殖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应是长江由清转浊的主要原因。我院侯彦伯老师的报告《清末民初时期梧州洋关与常关的贸易统计分析》,分析了清末民初时期梧州洋关与常关的贸易状况及其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评议人分别为广西民族大学历史系胡小安教授、北京大学王长松研究员、我院邓永飞副教授。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我校文学院冯智明教授主持。广西民族大学胡小安教授的报告《清代两广水上人女性形象探析》,通过对清代两广地区水上人女性形象的研究,揭示了边缘社会及其文化的变化。我院历史地理硕士生杨成彪同学的报告《明清柳江中上游沙洲的变迁及原因探析》,研究了明清时期柳江中上游沙洲的演变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诗古副教授的报告《任土作贡:长江流域的沙洲、芦课与滨水社会》,详细描述了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的沙洲景观,并分析了沙洲在滨水社会中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意义,为理解滨水社会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新的视角。评议人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向静副教授、我院何美峰老师、云南大学潘威教授。
此次工作坊的学术报告涵盖流域史与水域史领域的理论探讨、实证研究、方法创新等多个方面,体现了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拓宽了流域史与水域史领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与会学者们围绕流域史与水域史主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也将积极推动学院中国史学科发展建设。
第二届南方史学工作坊·流域史与水域史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