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三全育人】探秘千年石刻密码,传承历史文化——历史学专业学子走进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活动

作者:文/赵怡影 图/赵怡影 邓丽捷 罗佩 审阅/黄琳 常诗悦 方春露
发布时间:2025-04-21
浏览次数:51

        为深化历史学专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推动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的有机结合,4月12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本科生代表在学院专任教师何美峰、邓永飞、刘巳齐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国家二级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开展实践研学活动。此次活动以“行走的课堂”为载体,通过实地考察与专家讲解,将课堂知识转化为文化感知力,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

        活动当天,师生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展开沉浸式学习。首站为龙隐岩,师生们在喀斯特地貌与溶洞景观的环绕中,近距离观赏《龙图梅公瘴说》《元祐党籍》《平蛮三将题名》等刻石。讲解员以历史事件为脉络,解析碑刻背后的政治生态、文化思潮及书法艺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触摸历史脉搏。通过《龙图梅公瘴说》中辛辣的反腐檄文,同学们得以窥见北宋官场的腐败现象;《元祐党籍》碑则映照出北宋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平蛮三将题名》则记录了北宋狄青、孙沔、余靖等平侬智高后班师经桂林的历史事件。实地考察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了桂林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随后,师生们移步碑阁室内,开启一场书法艺术的时空对话。在清刻五代贯休《十六尊者像》、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及颜真卿、米芾等大家真迹前,讲解员结合时代背景,解析书法风格从魏晋的飘逸到宋元的浑厚的演变。象鼻山水月洞中,范成大以《复水月洞铭》为“水月洞”复名,桂林八景图则以新老八景的对比,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或雄浑豪放,或飘逸洒脱,同学们得以在碑刻前驻足观察,感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活动尾声,讲解员以魁星点斗图为引,寄语学子“独占鳌头”,将历史智慧与现实期许融为一体。

        此次活动是学院“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学院以“博物馆+课堂”联动为桥梁,打破传统教学时空限制,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活动中,学生将课堂理论融入碑刻研究,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对碑刻的年代、作者及历史背景展开探究。这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模式,既深化了专业知识理解,更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未来,学院将持续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以多元形式推动历史学教育创新,助力青年学子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历史学专业学子参观龙隐岩

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参观博物馆
















友情链接

广西师范大学
Copyright © 2020 广西师范大学文化与旅游学院
地址:广西桂林市秀峰区王城1号 院办电话:0773-2804985
纪委电话:0773-2812961 纪委邮箱:wlxyjw@163.com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桂ICP备05000954号-1 桂公网安备450305020002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