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王城博物馆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成功举办主题为“快速变迁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系列开放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学术讲座、沉浸式观展与拓印体验等形式,生动诠释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纽带与教育实践平台的核心价值,吸引校内外师生、市民及文化爱好者参与。
学术讲座:深挖历史文脉,赋能文物保护
活动当日,两场高水准学术讲座在王城博物馆举行。原桂林市文物局局长林京海以《明靖江王对桂林历史文化发展的贡献》为题,系统梳理了明代靖江王在桂林城市建设、文化融合与边疆治理中的历史功绩,引发观众对地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思考。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姚娜则聚焦《有机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技术演示,展现了现代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创新应用,为观众揭开文物“延年益寿”的科学密码。
学术讲座主题活动现场
沉浸观展:多维展陈呈现千年文明图景
活动期间,博物馆常设展厅——“独秀揽萃”“千年文脉”“靖藩春秋”“朋币生辉”“明式家具”“校友捐赠文物”及“文旅学院院史”全面开放。观众不仅可通过珍贵文物感受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的厚重底蕴,还能从广西教育发展史中触摸百年师大的精神脉络。展厅内,志愿者团队生动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少家长感慨:“孩子在这里不仅看展,更是在对话历史。”
博物馆参观主题活动现场
非遗体验:拓印技艺唤醒文化记忆
作为活动亮点,拓印体验区人气爆棚。参与者以馆藏文物模型为蓝本,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完成上纸、喷水、捶拓等工序。随着拓包轻叩,碑刻文字跃然纸上,引得现场赞叹连连。“每一道纹理都是历史的呼吸”,一名参与学生表示,“亲手制作拓片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深了一层。”
拓印体验主题活动现场
以馆育人:构建“人文实验室”育人新范式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以“人文实验室”理念为引领,整合学科资源打造特色博物馆群,形成“展教融合”的育人模式。王城博物馆作为核心场馆,其“文物+科技”“展览+实践”的创新路径,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社会提供了范例。
此次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广西师范大学王城博物馆以行动回应“让文物活起来”的使命,在守正创新中书写高校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