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29日,“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贵港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由我院与中国共产党贵港市委员会宣传部、贵港市文化广电体育与旅游局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地方民族史研究所和贵港市博物馆承办,广西历史学会、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广西历史地理研究会协办。来自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等高校,以及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博物馆等单位40余名专家学者、硕博士研究生,共同深入探讨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研究等相关问题。
6月28日,“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贵港市博物馆二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我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谭智雄,贵港市委常委、副市长汪喜华先后致辞。谭智雄部长指出这是我校与贵港市人民政府自2024年3月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也为我校与贵港市开展持续深入的学术交流拉开帷幕,他对本次研讨会提出来三点期望:一是深化桂林郡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的学术成果;二是推动学科协同、创新研究方法,挖掘贵港历史地理的独特价值;三是期望学术成果真正有用于世、服务地方需求。汪喜华副市长在致辞中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积极为贵港发展建言献策,并转化为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贵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开幕式由贵港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叶伟腾主持。
开幕式现场
本次研讨会分为会议报告、圆桌讨论及实地考察三个部分。会议报告分为三场,第一场会议报告由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郭声波教授主持。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谢广维研究馆员以《秦桂林郡郡治贵港的文献和考古学观察》为题,从文献考据与考古实证双重视角出发,结合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布山”戳记漆器、桂林郡治遗址出土的秦汉瓦当等实物,论证贵港作为秦桂林郡治的可能性;他指出贵港城区发现的汉代城壕、高等级建筑构件与文献中“布山为郁林郡治”的记载形成互证,为桂林郡治的定位提供了关键线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郑威教授以《设郡置县与因俗而治:政治地理视角下秦汉桂林郡一带治理述略》为题,从政治地理的视角切入,详细论述了秦汉时期对岭南地区采取“设郡置县”和“因俗而治”相糅合的治理策略;秦朝桂林郡可能采取“军事羁縻与土著合作”的混合治理模式,而汉武帝在改设郁林郡后逐步推行编户齐民政策,但仍保留了对岭南当地族群的羁縻管理,这一转变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边疆控制的深化。
第二场会议报告由学院周长山教授主持。学院叶先闯老师的报告《秦桂林郡郡治认定依据问题探赜》,梳理并反思了目前学界论证秦桂林郡郡治研究中的论断,认为由“布山”推定“桂林郡”的逻辑存在循环、失效的可能性;秦桂林郡、汉郁林郡名更地革,非“汉承秦制”能轻易定下确认原则;认为回归正史、以秦简所示秦郡制为辅,才是寻找秦桂林郡治的稳妥之法。学院白丽群老师的报告《秦—南越国时期桂林郡文物考古研究课题汇报》,基于近年贵港地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研究,详细介绍了秦—南越国时期桂林郡文物考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揭示了桂林郡在秦汉交替时期的文化交融特征。学院江田祥教授的报告《秦桂林郡郡治源流考辨》,梳理了历代正史地理志、地方志中的记载,探究秦唐间桂林郡辖区的变迁过程,为考辨秦桂林郡郡治提供了新路径。
第三场会议报告由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滕兰花教授主持。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二级巡视员施均显的报告《清代方志中舆图信息的个案研究——以<(康熙)思明府志>为例》,探究了“方志舆图”对于广西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呼吁要加强重视对“方志舆图”的研究和利用。学院何海龙副教授和硕士生曹育桐合作的报告《两汉时期郁林郡及郡治所在地探析》,梳理了两汉郁林郡的郡治、辖县的状况,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玉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程刚教授的报告《魏晋南北朝时期今贵港市政区沿革考》,详细梳理了孙吴两晋南朝时期今贵港市的政区沿革。贵港市融媒体中心张智荣副主任的报告《从桂林郡遗址出土瓦当看贵港建城史》,介绍了桂林郡遗址考古发掘情况,并对桂林郡遗址出土的瓦当与华南地区其他遗址出土的瓦当进行简要对比,折射出贵港悠久的建城历史。梧州市文物管理处办公室李金霞的报告《南朝时期岭南政区变迁的原因探析——以郁林郡的沿革为切入点》,梳理了南朝时期郁林郡政区的变迁过程,探讨了这一时期政区变动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原因。学院硕士生王东原的报告《广西贵港罗泊湾汉墓研究综述》,梳理了罗泊湾汉墓的考古发掘历程、随葬品器物类型与功能、墓主身份争议、殉葬制度及文物修复与保护等成果。学院硕士生方泓的报告《以桂为名:从“桂林”郡名的更易看“新桂林”的起源 》,解读了《梁书》中关于“桂州”的一段记载,从南朝都督区 和早期古人的天文历法观念等角度出发,分析“桂林”郡名的更易,探究“新桂林”的起源。玉林高级中学刘景明老师的报告《在历史教材呈现偏差的桂林郡》,指出多部中学、大学历史教材中对桂林郡标注方位存在的显著差异,提出了一些高中历史教学方面的的思考,激发了与会学者的浓厚兴趣。
在三场会议报告结束之后,由贵港市博物馆负责人杨镓铭带领全体与会嘉宾参观《西江明珠 古郡荣光——贵港历史文化陈列》以及《罗泊湾一号汉墓复原陈列》两个展馆。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大家深刻感受到贵港市的悠久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底蕴。参观完博物馆后,全体与会嘉宾围绕“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研究”这一主题开展圆桌讨论,由学院蓝武与江田祥二位教授主持,多位学者对桂林郡与贵港历史地理的研究、宣传、出版、开发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最后,由郭声波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他认为本次学术研讨会报告、提交的桂林郡成果,较充分地分析了桂林郡治的传世文献,也得到南越国时期文物的支撑,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取得不少新进展;并提出了三点意见:其一,系统探寻贵港境内秦代确切的遗迹遗物,夯实考古实证基础;其二,辨明西瓯与骆越族群关系研究,厘清岭南早期民族格局;其三,举办省级乃至国家级学术研讨会,为桂林郡与贵港历史地理研究勾勒清晰的学术推进路径。
圆桌讨论
6月29日上午,在贵港市博物馆负责人杨镓铭的带领下,部分与会专家老师和同学们前往大南门城楼、桂林郡治遗址及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在桂林郡治遗址现场,专家们查看了出土的秦汉瓦当、城壕遗迹,对贵港作为秦汉行政中心的空间布局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各位专家学者也进行了热烈讨论,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专家学者们对桂林郡治遗址进行实地考察
学院主办的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研究”这一主题,举行了多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圆桌对话与实地考察,不仅丰富了“桂林郡”与“贵港历史地理”的研究,为构建岭南早期历史的完整图景提供了学术支撑,也将为贵港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桂林郡探源与贵港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合影